跳到主要内容

092 那先比丘經

一○三、 舊雜譬喻經 二卷,一萬餘字。大藏第四册(五一○—五二二)。吴· 天竺沙門康僧會譯。

  • 一、 佛昔爲薩薄商人,持戒降伏閲叉鬼事。
  • 二、 佛往昔爲孔雀王事。
  • 三、 施飯不施衣,報感有食無衣。
  • 四、 三錢息至三千萬。
  • 五、 小兒度兄嫂皈佛。
  • 六、 同“衆雜”九。
  • 七、 月女自然隨乞丐去而爲國王。
  • 八、 佛記三醉人事。狗聞經得道事。
  • 九、 施藥果報。新學沙門不知經,令夫婦得道。
  • 一○、 作王有善惡之行。
  • 一一、 沙門遇鬼,言相離遠,鬼不敢害。
  • 一二、 飯佛如藏寶。
  • 一三、 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歲糧,復有五福:少病,身安,少婬意,少睡臥,得生天。
  • 一四、 逢對畢罪乃得道矣。三道人度阿育王及夫人事。
  • 一五、 帝釋度慳貪人事(類似盧至)。
  • 一六、 覺知婦人惡,捨之而入山學道,成辟支佛。
  • 一七、 人有宿命對,非力所能制。
  • 一八、 天下最不可信者,其唯女人乎!——太子因母而入山,却見道人壺藏女,女又藏男。
  • 一九、 二人從師學,一見象跡知諸事。——失學當以意思惟,一密乃達;簡略者不至,非師之過。
  • 二○、 婦謂狐痴,婦痴更甚。
  • 二一、 痴男子,坐婦欲殺身。
  • 二二、 買禍。
  • 二三、 鸚鵡滅火事。
  • 二四、 金毒三人,佛呼爲賊。
  • 二五、 婦人奸詐乃如是乎?
  • 二六、 女之重誓,連過三關。
  • 二七、 前世護衆人物故,得無所亡(謂無所失)。
  • 二八、 三道人各説得道因緣。
  • 二九、 沙門降伏梵志事。
  • 三○、 沙門從女人中來,餘態未盡。
  • 三一、 婦供佛,佛記其大福;夫不信,佛以尼拘類樹子反難之。
  • 三二、 沙門染衣遭牛報,宿世屠牛餘殃耳。
  • 三三、 大臣五人宿殺羊報。
  • 三四、 説魚身往因。
  • 三五、 護獵人菩提心意,故佛不爲説法。
  • 三六、 爲盜金釜而作沙門,却因聞法而得悟道。夫覺悟各有所因,心專一者得見諦。
  • 三七、 惡意向道人,自受其殃——輕薄年少,見阿那律以爲是女,而干犯之,却變女人。
  • 三八、 比丘每食皆當割省,以施衆生。
  • 三九、 二鵠救鼈,鼈自開口,致墜地死。不守口者亦然。
  • 四○、 王以一誠,全命濟國(類似普明王事)。
  • 四一、 阿育王太子事。
  • 四二、 大婦飯僧,小婦不喜,以不浄置鉢内,覆以飯。感身臭,墮沸屎獄。誡比丘應知足。
  • 四三、 比丘當具威儀,不得自輕。
  • 四四、 龍自雨海中,佛度佛弟子。
  • 四五、 佛往昔爲兎,捨身供道人。
  • 四六、 道人燒神像事。——學道常當堅心意,不可怯弱,令鬼神得便。
  • 四七、 王作沙門,於山中獨坐,言:快哉!
  • 四八、 王好德,繞塔退敵。
  • 四九、 王禮佛,臣嫌煩,王令賣獸頭人頭以感化之。
  • 五○、 王見沙門,輒下車作禮;沙門勸王勿下車,王言:“我上,不下也。”(頗富禪味)
  • 五一、 死人魂神還摩其骨,感其修十善得生天也。
  • 五二、 沙門山中學道,鬼變無頭,報言:免頭痛。無身、無手足云云。
  • 五三、 無有慚愧,非佛弟子。
  • 五四、 六人同墮獄,同在一釜中。
  • 五五、 佛遣舍利弗往他方佛所聞法。
  • 五六、 目連見八千佛刹,以爲佛不如;佛見十方刹,令其愧煞!
  • 五七、 佛降龍事。
  • 五八、 五百羅漢不能度惡國,佛令文殊往化得度。
  • 五九、 喻聲聞弟子如生女,不能繼承家業;發大道心菩薩如生男(彈訶小乘)。
  • 六○、 少年得果擬供父母,見佛迹而發大心,佛受長者供;佛遥爲咒願。
  • 六一、 天人衰相現,受三皈得免(同衆雜一○)。

一○四、雜譬喻經

二卷,萬餘字。大藏第四册(五○二—五一○)。失譯,出後漢録。

  • 一、 菩薩度人,如乳母養子,有四事。
  • 二、 世有二知識,令人得罪福,謂惡與善。
  • 三、 貧窮老母賣身供僧,感化國王及其國人。
  • 四、 天人警道者,令内觀藴空,而得道果。
  • 五、 沙門令阿育王病愈供塔事。
  • 六、 育王討龍,以福稱輕重。
  • 七、 育王時,小沙彌降伏外道事。
  • 八、 央崛摩往昔爲噉人王事(大同普明王事)。
  • 九、 説佛往昔爲白象捨牙事。——作惡因緣猶尚得度,況有道德之因緣乎?
  • 一○、 目連神通不及舍利弗;神足之力,不如智慧之力。醉人耳花供佛得報。
  • 一一、 沙彌戲水事(大同比丘戒中水中戲戒緣起)。
  • 一二、 佛度梵志事。——背佛去者尚得道慧,況信向者?
  • 一三、 佛化少年度大力士。
  • 一四、 婆羅門子度母。
  • 一五、 誡勿求得五通以爲足。
  • 一六、 爲婦而却國敵。
  • 一七、 舍利弗度貴梵志。
  • 一八、 外道買鬼。
  • 一九、 四道人、四居士、四種王。
  • 二○、 兄聽婦言而害弟,弟得佛度,弟復度兄嫂。
  • 二一、 帝釋作貧人而供大迦葉。
  • 二二、 ——大似“三碗齋”故事。
  • 二三、 世無不死之人——同衆雜三五。
  • 二四、 子能權巧入億里。
  • 二五、 貪欲如吃不浄羹,不知爲美知無味。
  • 二六、 阿難遭蠱事(類似摩登伽難)。
  • 二七、 獼猴跳沬山。
  • 二八、 須達七貧,供僧得富。
  • 二九、 覩影生瞋佛度之。
  • 三○、 一家六人貧時施,得大富報。
  • 三一、 三人供佛得滿願。
  • 三二、 入海採寶有七難,以喻佛法。

一○五、 雜譬喻經

一卷,四千多字。大藏第四册(四九九—五○二)。後漢· 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 一、 弟子令師得果。
  • 二、 人得定意,柔軟如綿。
  • 三、 但當正心聽受慧解,勿生惡念,致無所得。
  • 四、 人死生天,家人愁哭;天示牧童,餵死牛以覺家人。
  • 五、 有三人,諸天所歎。魔擾而能利用魔,尤可貴。
  • 六、 無五毒者能治病。
  • 七、 求見文殊,文殊現前而不識。
  • 八、 爲無常家説譬喻。
  • 九、 以沙供佛,後作王——阿育王。
  • 一○、 法言染神,億刼不朽;煎熬生死,得道乃止。
  • 一一、 兄作沙門證真,弟貪家業,墮落爲牛。
  • 一二、 但一月中念欲施,則爲一月。
  • 一三、 十八難:值佛世難,得人身難,生中國難,種姓家難,六根具難,得財產難,得善知識難,得智慧難,生善心難,能布施難,得有德人難,近有德人難,得宜適難,受聽法難,解智慧難,受深經難,依行得道難。(實唯十七)——得有德人下,皆約親近善友而説。

一○六、 百喻經

四卷。大藏第四册(五四三—五五七)。尊者僧伽斯那撰。蕭齊· 天竺三藏求那毘地(德進),以武帝永明十年(四九二)秋九月譯。

尊者僧伽斯那,抄集藏中要切譬喻,撰爲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學,名百喻經。

【卷一】

  • 一、 愚人食鹽喻
  • 二、 愚人集牛乳喻
  • 三、 梨打破頭喻
  • 四、 婦詐稱死喻
  • 五、 渴見水喻
  • 六、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七、 認人爲兄喻
  • 八、 山羌偷官庫喻
  • 九、 歎父德行喻
  • 一○、 三重樓喻
  • 一一、 婆羅門殺子喻
  • 一二、 煮黑石蜜漿喻
  • 一三、 説人喜瞋喻
  • 一四、 殺商主祀天喻
  • 一五、 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一六、 灌甘蔗喻
  • 一七、 債半錢喻
  • 一八、 就樓磨刀喻
  • 一九、 乘船失釪(盂)喻
  • 二○、 人説王縱暴喻
  • 二一、 婦女欲更求子喻

【卷二】

  • 二二、 入海取沉水喻
  • 二三、 賊偷錦繡用裹氀褐喻
  • 二四、 種熬胡麻子喻
  • 二五、 水火喻
  • 二六、 人效王眼瞤喻
  • 二七、 治鞭瘡喻
  • 二八、 爲婦貿鼻喻
  • 二九、 貧人燒粗褐衣喻
  • 三○、 牧羊人喻
  • 三一、 雇借瓦師喻
  • 三二、 估客偷金喻
  • 三三、 斫樹取果喻
  • 三四、 送美水喻
  • 三五、 寶篋鏡喻
  • 三六、 破五通仙眼喻
  • 三七、 殺羣牛喻
  • 三八、 飲木桶水喻
  • 三九、 見他人塗舍喻
  • 四○、 治禿喻
  • 四一、 毘舍闍鬼喻

【卷三】

  • 四二、 估客駝死喻
  • 四三、 磨大石喻
  • 四四、 欲食半餅喻
  • 四五、 奴守門喻
  • 四六、 偷犛牛喻
  • 四七、 貧人作鴛鴦鳴喻
  • 四八、 野干爲折樹枝所打喻
  • 四九、 小兒争分别毛喻
  • 五○、 醫治脊僂喻
  • 五一、 五人買婢共使作喻
  • 五二、 伎兒作樂喻
  • 五三、 師患付二弟子喻
  • 五四、 蛇頭尾共争在前喻
  • 五五、 願爲王剃鬚喻
  • 五六、 索無物喻
  • 五七、 蹋長者口喻
  • 五八、 二子分財喻
  • 五九、 觀作瓶喻
  • 六○、 見水底金影喻
  • 六一、 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 六二、 病人食雉肉喻
  • 六三、 伎兒著戲羅刹服共相驚怖喻
  • 六四、 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
  • 六五、 五百歡喜丸喻

【卷四】

  • 六六、 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 六七、 夫婦食餅共爲要喻
  • 六八、 共相怨害喻
  • 六九、 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 七○、 嘗菴婆羅果喻
  • 七一、 爲二婦姑喪其兩目喻
  • 七二、 唵米決口喻
  • 七三、 詐言馬死喻
  • 七四、 出家凡夫貪利養喻
  • 七五、 駝甕俱失喻
  • 七六、 田夫思王女喻
  • 七七、 搆驢乳喻
  • 七八、 與兒期早行喻
  • 七九、 爲王負機喻
  • 八○、 倒灌喻
  • 八一、 爲熊所囓喻
  • 八二、 比種田喻
  • 八三、 獼猴喻
  • 八四、 月蝕打狗喻
  • 八五、 婦女患眼痛喻
  • 八六、 父取兒耳璫喻
  • 八七、 刼盜分敗喻
  • 八八、 獼猴把豆喻
  • 八九、 得金鼠狼喻
  • 九○、 地得金錢喻
  • 九一、 貧人欲與富等財物喻
  • 九二、 小兒得歡喜丸喻
  • 九三、 老母捉熊喻
  • 九四、 摩尼水豆喻
  • 九五、 一鴿喻
  • 九六、 詐稱眼盲喻
  • 九七、 爲惡賊所刼失喻
  • 九八、 小兒得大龜喻

雖名百喻,實九十八。

一○七、 天尊説阿育王譬喻經

一卷。大藏第五十册(一七○—一七二)。失譯,附東晉録。

餘本無“天尊説”三字。天尊即佛,謂佛説也。

  • 一、 阿育王廣修福德,龍王歸順。
  • 二、 紙香、葉臭;近賢成智,近愚益惑。
  • 三、 石没、石浮;值善免苦,值惡得禍。
  • 四、 寶斧易絹五百匹。
  • 五、 鸚鵡救火感天助。
  • 六、 穀賊、金神,長者得金。
  • 七、 智慧買賣。
  • 八、 蝦蟆聽經,得生天上。
  • 九、 弟作沙門成羅漢,兄不修德墮牛身。
  • 一○、 家供道人,而殺猪賣肉,死受鬼身;道人過河,鬼索船上道人,以其不教斷殺故。
  • 一一、 一鬼鞭自屍,一天散花供前身。
  • 一二、 賢者爲沙彌輸米,令得學道,即阿難前身。
  • 一三、 千牛殺半,餘五百,仍在跳騰諠戲——不知死!

一○八、 佛三身讚

一卷,二三二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七五七)。西土聖賢集。宋· 天竺沙門法賢譯。

法、報、化、向、各二偈。

一○九、 佛一百八名讚

一卷,近千字。大藏同上。宋· 天竺沙門法天譯。

集釋迦世尊一百八名。前後有偈頌。

一一○、 一百五十讚佛頌

一卷,三千多字。大藏同上。尊者摩咥利制吒造。唐· 義浄三藏譯。

一一一、 佛吉祥德讚

三卷,八千多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七六二—七六八)。尊者寂友造。宋· 天竺沙門施護譯。

七言頌。下卷末五言頌。

一一二、 菩薩本緣經

三卷。大藏第三册(五二—七○)。僧伽斯那撰。吴· 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毘羅摩品第一 一切施品第二 一切持王子品第三 善吉王品第四 月光王品第五 兎品第六 鹿品第七 龍品第八

一一三、 佛説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

一卷,一千餘字。大藏第三册(三九二)。唐· 沙門智嚴,本于闐人。開元九年(公元七二一),於奉恩寺譯。

説佛往昔爲聞月王,捨身施師子素馱(斑足)王,感化令其斷肉因緣。

經云:“一切衆生,從無始來,靡不曾作父母親屬;易生鳥獸,如何忍食?夫食肉者,歷刼之中,生於鳥獸。食他血肉,展轉償命。若生人間,專殺、嗜肉;死生阿鼻,無時暫息。若人能斷一生食肉,乃至成佛,無由再食。”

一一四、 僧伽羅刹所集經

三卷。大藏第四册(一一五—一四五)。苻秦· 罽賓國沙門僧伽跋澄(衆現)譯。

大意發明如來因中果上種種功德,乃至百年之後,阿育王起舍利塔。——譯文甚拙

一一五、 佛説十二遊經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第四册(一四五、一四六)。東晉· 沙門迦留陀伽(時水),西域人,以孝武帝太元十七年(三九二)譯此經。

説釋種姓瞿曇因緣,歷敘至佛降生、出家、成道、乃至度舍利、目連等事跡。

一一六、 無明羅刹集

三卷。大藏第十六册(八五○—八五七)。失譯。

以鬱禪那城折吒王降伏疫鬼爲喻,明如來逆觀十二因緣,用大智慧,破無明羅刹。

一一七、 佛本行經

七卷,三十一品。大藏第四册(五四—一一五)。宋· 涼州沙門釋寶雲譯。

因緣品云:阿育王時,密跡金剛,爲諸天頌佛始末,以偈頌敘述佛降生乃至涅槃一生事跡。

因緣品第一 稱歎如來品第二 降胎品第三 如來生品第四 梵志占相品第五 阿夷決疑品第六 入譽論品第七 與衆婇女遊居品第八 現憂懼品第九 閻浮提樹蔭品第十 出家品第十一 車匿品第十二 瓶沙王問事品第十三 爲瓶沙王説法品第十四 不然阿蘭品第十五 降魔品第十六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 度寶稱品第十八 廣度品第十九 現大神變品第二十 昇忉利宫爲母説法品第二十一 憶先品第二十二 遊維耶離品第二十三 歎定光佛品第二十四 降象品第二十五 魔勸捨壽品第二十六 調達入地獄品第二十七 現乳哺品第二十八 大滅品第二十九 歎無爲品第三十 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

一一八、 佛所行讚

五卷,二十八品。大藏第四册(一—五四)。馬鳴菩薩造。北涼· 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生品第一 處王宫品第二 厭患品第三 離欲品第四 出城品第五 車匿還品第六 入苦行林品第七 合宫憂品第八 推求太子品第九 瓶沙王詣太子品第十 答瓶沙王品第十一 阿羅藍鬱頭藍品第十二 破魔品第十三 阿惟三菩提品第十四 轉法輪品第十五 瓶沙王諸弟子品第十六 大弟子出家品第十七 化給孤獨品第十八 父子相見品第十九 受祇洹精舍品第二十 守財醉象調伏品第二十一 菴摩羅女見佛品第二十二 神力住壽品第二十三 離車辭别品第二十四 涅槃品第二十五 大般涅槃品第二十六 歎涅槃品第二十七 分舍利品第二十八

一一九、 迦葉結經

一卷。大藏第四十九册(四—七)。後漢· 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説佛滅度,迦葉擧阿難九過,及結集三藏事。

一二○、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九册(一—四)。失譯,附東晉録。

大意與迦葉結經同,而是四言偈述。兼釋三藏與雜藏事。

一二一、 請賓頭盧法

一卷,六三五字。大藏第三十二册(七八四)。劉宋· 沙門釋慧簡譯。

一二二、佛使比丘迦旃延説法没盡偈(百二十章)

一卷,二千餘字。大藏第四十九册(九—一二)。失譯,附西晉録。

五言偈。説當來法滅盡事。一百二十首。

一二三、 迦丁比丘説當來變經

一卷,三千餘字。大藏同上(七—九)。失譯。

説當來法滅,惡比丘破壞佛法事。

一二四、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説法住記

一卷,近三千字。大藏同上(一二—一四)。唐· 玄奘三藏譯。

説十六大阿羅漢名,並眷屬數目、住處。及明末法之中,於三寶所種善根者,於龍華三會時得度。

一二五、 那先比丘經

二卷。大藏第三十二册(六九四—七○三)。失譯人名,附東晉録。

别 本

⑴【那先比丘經】 三卷。大藏同上(七○三—七一九)。

佛滅度後,有彌蘭王,向那先比丘種種問難,比丘一一答之。

别本是明藏本,與前本大異,文字亦相差甚多——文字比前本約多三分之二。

此經今巴利藏有之,英譯本名“彌蘭王問經”,蓋全經皆記彌蘭王與那先問答語;巴利本從問者得名,漢譯本從答者得名也。

彌蘭王,亦譯華鄰陀王(真諦譯俱舍論),旻鄰陀王(玄奘譯俱舍論),難陀王(雜寶藏經)。其時代蓋介於阿育與迦腻色迦兩王之間,爲佛法有力之外護。然彼王乃希臘人,非印度人也。經首敘彌蘭受生因緣云:“生於海邊,爲國王太子”。又,篇中問答有云:

那先問王:“本生何國?”

王言:“我本生大秦國,國名阿荔散。”

那先問王:“阿荔散去是間幾里?”

王言:“去是二千由旬,合八萬里。”

阿荔散,即阿歷山大之對音。然則彌蘭王生地,或即今之阿歷山大利亞耶?時其地已役屬羅馬,故又云“大秦國”也。

經文言彌蘭爲天竺舍竭國王;舍竭,即大唐西域記之“奢羯羅”。即磔迦國故城,東據毘播奢河,西臨信度河。蓋迦濕彌羅(罽賓)東南境之一大國也。近歐人因研究印度古泉幣,發見此王遺幣二千餘枚,證其確爲希臘人而來自中亞細亞者,蓋其幣用波斯之標準重量,陽面刻希臘文,陰面刻印度文。幣文中,此王名彌難陀,故雜寶藏經亦稱爲難陀王也。其時代則在迦腻色迦以前,約當西曆紀元前一世紀半。後漢書西域傳稱西漢時“月氏北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塞即希臘種。然則彌蘭之祖父(經稱彌蘭爲舍竭太子,故知其席先業也——原注),或即被迫於月氏,而由巴忒利亞(大夏)侵入迦濕彌羅(罽賓)者耶?西域記又言:“此國有王,號摩醯邏矩羅,唐言大族,矯殺迦濕彌羅王而自立”,大族王與彌蘭血統關係如何,今不可考。但大族王仇教特甚,西域記稱其“宣令五印度,佛法並皆毁滅”。彼能宣令五印,則五印半役屬於彼可知,想佛法受轢深矣!而彌蘭遺幣,皆刻“弘法大王彌蘭”等語,殆受那先誘道後,發心皈依耶?

那先爲那伽犀那之省譯,此名龍軍。爲十六大阿羅漢之一,見梵網經述記。本經首敘其受生因緣云:

“生於天竺罽賓縣”。然則彼蓋迦濕彌羅人矣。

那先(龍軍)所著,有“三身論”,曾有譯本,今佚。圓測解深密經疏(卷一)云:

那伽犀那,此云龍軍。即是舊翻三身論主。彼説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無色聲等粗相功德。堅慧論師及金剛軍,皆同此説。(慈恩對法論疏略同。)

又,慈恩唯識述記(卷一)云:

龍軍論師、無性、等云;謂佛意慈悲本願緣力,其可聞者,自意識上,文義相生,似如來説。圓測、慈恩、爲奘公門下二傑,據此知當時三身論尚存也。彼論今雖佚,然觀其以“三身”爲名,自當是詮法身、報身、化身之義。其所主張“佛果唯有真如”云云,即後此起信論“真如緣起説”之所自出。龍軍與彌蘭同時,蓋馬鳴前百餘年,即此可證“大乘弘自馬鳴”之説,非確論矣。

本經所記問答語,大抵皆小乘理解;蓋開導未解佛理之彌蘭,不得不如是耳。

此經之流傳:

  • 一、 可以知希臘人與佛教之關係;
  • 二、 可以知北方佛教亦應受希臘文化之影響;
  • 三、 可以知大乘學派發生甚早,且其淵源實在北方。

誠佛教史上一大寶典也!

——以上録梁啓超先生“那先比丘經書後”。

一二六、 馬鳴菩薩傳

一二七、 龍樹菩薩傳

一二八、 提婆菩薩傳

右三傳,各一卷,皆一千餘字。大藏第五十册(一八三—一八七)。皆姚秦時鳩摩羅什三藏譯。

一二九、 婆藪槃豆法師傳

一卷,四千餘字。大藏第五十册(一八八—一九一)。陳· 真諦三藏譯。

一三○、 阿育王傳

七卷。大藏第五十册(九九—一三一)。西晉· 安息國三藏安法欽譯。

本施土緣 勝德小兒以土施佛,佛爲授記。

阿育王本緣 先作地獄,後因比丘現化,改惡修善,造舍利塔,廣修供養。

阿恕伽王弟本緣 化弟宿大哆,生信、證果。

駒那羅本緣 即法益王子壞目因緣。

半菴羅果因緣 王臨終時,僅以半果爲最後施。

優波毱多因緣 佛預授記,並結集三藏等事。

摩訶迦葉涅槃因緣 摩田地因緣 商那和修因緣

優波毱多因緣 廣明化度令證果事。

阿育王現報因緣 以珠與受持八戒夫人。比丘口香,婦女患禁,問法得果。七歲沙彌食婆羅門,度其出家。賣人頭,調伏邪見臣。下賤婢施一錢,得轉生報。庫中缺如意珠。賓頭盧純酥澆飯。修福禳衰相。修福勝龍王。

異譯一種

⑴【阿育王經】

十卷。大藏第五十册(一三一—一六九)。蕭梁· 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即前本别出,而次第小異,詳略亦各不同。

生因緣第一 見優波笈多因緣品第二 供養菩提樹因緣品第三 鳩那羅因緣第四 半菴摩勒施僧因緣品第五 佛記優波笈多因緣第六 佛弟子五人傳授法藏因緣品第七 優波笈多弟子因緣第八

一三一、 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

一卷。大藏第五十册(一七二—一八三)。苻秦· 天竺三藏曇摩難提(法喜)譯。

序云:梵本三百四十三首,傳爲漢文,一萬八百八十言。

以四言偈,説法益王子壞目本緣。及説:從六趣者,性行不同。較傳經稍詳。